新年伊始,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、传播面广、危害性大,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“肺炎恐慌”现象。
未雨绸缪、积极应对,做好肺炎疫情防备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是,在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,我们也要做到“拨开云雾见太阳”,重返经典源头,从传统中医药学经典文献的角度,充分认识与把握肺炎的相关中医知识,确保“知识在脑,预防在手,心中不慌”。
病毒性肺炎是当代医学领域的专有名词,虽然在我国传统中医学各类经典文献书籍中,并没有明确点名“病毒性肺炎”这五个字,但是,传统中医学各类文献对病毒性肺炎也有大量的描述。
根据相关中医药文献研究表明,病毒性肺炎属于“外感病”。不同的传统中医药学流派将病毒性肺炎主要归于“风温”“温病”“咳嗽”“肺炎咳嗽”等,同时,历代文献对“风温”的描述与当代医学对于病毒性肺炎的概念认知,是最为接近的。
东汉著名中医学家张仲景的学术著作《伤寒论》,是最早提出风温这个概念的中医药现存经典文献。《伤寒论》对风温有这样的描述:“太阳病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,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曰风温”。
但是,“医圣”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所述的风温,其实是一种热病误汗后的症状,与当代病毒性肺炎的概念相差甚远。
清代著名温医学家叶天士对“风温”的论述,与病毒性肺炎的概念认知相对较接近。
叶天士在其学术专著《温热论》中,对“风温”有这样的描述:“风温者,春月受风,其气己温,《经》谓春病在头,治在上焦。肺卫最高,邪必先伤。此手太阴气分先病,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,血分亦伤”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当人体受到诸如风热病邪、暑热病邪、湿热病邪、温热病邪等时令之邪后,就会产生一种新感温病。
《皇帝内经》是最早记载“咳嗽”病名的中医药经典文献。
在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中对“咳嗽”进行了这样的描述:“五气所病……肺为咳”,这告诉我们,肺脏是咳嗽的主要病位,咳就是肺脏受到侵害的最主要表现。在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咳论篇》中对“咳嗽”的形成机理有着明确的记载。
“皮毛者肺之合也,皮毛先受邪气受,邪气以从其合也。其寒饮食入胃,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,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,则为肺咳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因外部邪气从肌表入侵人体,循肺脉由上而侵害到肺,导致肺病产生。
“五脏六腑,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”。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,表明咳嗽不仅仅与肺脏有关,并且还与脾脏、肾脏、心脏和肝脏等四脏,以及胆、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、三焦等六腑都有紧密的关联。
因此,从上述中医学经典文献相关论述而言,当代的病毒性肺炎应属于传统中医药学中的“风温”概念,与“咳嗽”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(绕梁笛声)
猪支原体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、接触性、呼吸系统传染病,在我[详细]
孩子生长发育迟缓、身高矮小,在儿科里面都是一种病!要想不花冤枉钱,[详细]
猪支原体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、接触性、呼吸系统传染病,在我[详细]